重构助贷:流量的归流量技术的归技术
最近颁布的《征信业务管理办法》(下称《办法》),不仅为近年来如火如荼的新兴征信活动戴上了“紧箍咒”,也推动征信行业进入市场化、法治化与科技化的新时期。
即将到来的还有助贷市场或者说信贷科技市场的重构。在持牌的征信之外,流量的归流量,技术的归技术。
不管是作为商业模式还是细分行业,助贷已经是金融领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真正掌握了流量/技术优势的助贷平台,依然有着可观的发展空间。
从利率、催收、数据到征信的一连串组合拳下来,还在靠吃监管红利混日子的,行至穷途末路。
何谓征信业务?《办法》给出的定义是,对企业和个人的信用信息进行采集、整理、保存、加工,并向信息使用者提供的活动。
何谓信用信息?依法采集,为金融等活动提供服务,用于识别判断企业和个人信用状况的基础信息、借贷信息、其他相关信息,以及基于前述信息形成的分析评价信息。
原本游离于监管之外的大量替代数据被纳入了信用信息范畴,而“其他相关信息”六个字更是赋予了监督管理的机构极大的解释权。
央行在答记者问中精确指出,网络站点平台开展助贷等相关业务符合征信业务定义的,适用本办法。
用央行行长易纲的话说,中国头部平台公司在开展电商、支付、搜索等各类服务时,获得用户的身份、账户、交易、消费、社交等海量信息,继而识别判断个人信用状况,以“助贷”名义与金融机构开展信贷业务合作,相当于未经许可开展个人征信业务。
从目前来看,只要助贷业务涉及到个人信用信息的采集/整理/保存/加工,就非常有可能被视为征信业务。
因此,借道持牌征信机构,将成为助贷业务的必须环节,原有的助贷机构与金融机构的直连被斩断了,类似于第三方支付领域的断直连。
换句话说,助贷的征信环节成为持牌金融业务,并且被纳入了金融基础设施范畴。这也代表着,个人征信机构将保持浓厚的公共属性,与银联、网联、城银清算、农信银清算等机构类似。
相应地,个人征信牌照的获取难度会很高,不是一般的草根创业者所能染指的,但更不可能容忍资本的强势扩张,因此互联网巨头与大型国企的合作会是常态。
针对前期反馈的发放个人征信有限牌照、专项牌照的建议,央行未予采纳,理由是:个人征信有限牌照、专项牌照不符合《征信业管理条例》要求,没有上位法依据。
答案是流量与技术,后者包括获客、风控、运营和贷后管理等诸多方面的技术服务。
要么有流量,要么有技术。自己有流量的就做导流,有技术优势的就输出技术,中间的征信就不要碰了。
归根到底,要么可以直接带来客户/交易,要么帮助金融机构降本增效。不只是助贷,整个金融科技市场,将真正回归到为金融机构服务的本质上来。
断直连之后的助贷业务模式,还有待助贷平台、征信机构与金融机构的共同摸索与打磨。
对此,《办法》最大限度地考虑市场现状,给予了长达一年半的过渡期(至2023年6月底)。央行并称,过渡期内,将加强对相关机构的业务指导,分步骤推动实现平稳过渡。
过去数年里,助贷行业经历了持续的进化,分润模式/轻资本模式慢慢的变成为头部平台的主体业务模式,在此过程中技术本身的价值在不断凸显。
根据最新财报:今年二季度,在360数科促成的贷款中,轻资本等技术解决方案贷款496.38亿元,占比为56.1%;同期,在乐信新增交易额中,无风险、纯科技服务模式部分,占比近40%。
至于征信机构的通道费用,倒也无需过虑。鉴于其金融基础设施的属性,通道费率将在一个较低的水平,可当作参照的是银联的标准费率为交易金额的0.065%。
此外,断直连对金融机构的自主能力提出了更加高的要求。可以预期的是,大中型银行以及头部消费金融公司的优势将更突出,市场占有率有望稳步提升,而中小金融机构靠助贷输血“苟且偷生”的难度逐步提升了。
“中国有约4000家中小银行,自身资源有限,只能依赖大型科技企业来提供的技术和平台做客户维护、信用分析和风险控制,可能削弱获客能力和产品竞争力。”易纲在近期就多次提及中小银行所面临的困境。
以上信息我们将会严格保密,报名结果以官方通知为准,感谢您对未央网的信任与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