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hth全站网页登录App下载官方网站!客户对每件产品的放心和满意是我们一生的追求,用我们的努力,解决您的烦恼!
华体会官方网站
首页 > 产品中心 > 煤气流量计

电动汽车新赛季:终端需求升级国产替代加速万亿红利涌向供应链 指数洞察

时间: 2023-12-17 13:04:03 |   作者:华体会官方网站
产品详情

  随着今年补贴退潮,新能源汽车行业进入全面市场化阶段。赛道上半场以「电动化」为主题,格局已定;下半场,电动化加速汽车「轻量化」、「智能化」、「网联化」,为国产供应链厂商带来万亿红利,也成为投资布局的结构性机遇。

  ▶4.国产车掀起出海大潮:自主品牌新能源乘用车&商用车加速全球化,中国今年有望变成全球最大的汽车出口国。

  老牌车企拥有发动机校正等百年工艺经验,形成了坚固的品牌壁垒。21世纪前十年,合资汽车进入中国市场,全面压制自主品牌汽车,「合资车比自主品牌更高端」成为消费者的普遍印象。

  发动机消失,汽车电池成为兵家必争之地。据SNE Research数据,2023年Q1,全球动力电池市场占有率Top 10榜单中,中国企业独占6席,排名第一的宁德时代全球市占率达35%,第二名比亚迪市占率达16.2%,仅此两家已占据全球过半市场占有率。在今年举办的第20届上海车展上,宁德时代发布创新前沿电池技术——凝聚态电池,单体单位体积内的包含的能量高达500Wh/kg,并解决了动力电池一直以来高比能和高安全不能兼得的难题,引发业界高度关注。

  中国造出了世界第一的动力锂电池,意味着西方百年积累的造车优势成为过去。中国汽车在新能源战场开始逆袭。

  ▲6家中国厂商登榜全球动力电池Top10,其中前两家已占据过半市场占有率(图源:指数资本)

  据乘联会数据,今年9月,国内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已达36.9%。电动汽车的超预期渗透从上海国际车展可见一斑,作为国内级别最高的行业车展,今年车展超150款首发新车中,近七成是新能源车,比例再创新高;包括宝马、比亚迪等在内的多家头部企业以全电动化阵容参展。

  造车行业正在高度洗牌。海外孕育了以特斯拉为首的千亿美金市值玩家,国内诞生了以蔚小理为代表的百亿美金新势力车企,传统品牌代表比亚迪市值翻番。指数资本服务的合众汽车也基于下沉市场的精准定位快速崛起,成为新能源汽车赛道不可忽视的新晋玩家。

  乘联会最新多个方面数据显示,今年1~9月份,国内乘用车累计销量1,523.3万辆,同比增长2.4%;其中自主品牌份额达到50.7%,同比增长13.3%,这是中国自主品牌首次力压合资车,夺取前三季度过半市场占有率。看国内各车系表现,除德系车占比持平外,日系、美系、韩系、法系车的市场占有率均在下滑。

  当前,自主品牌纷纷发力30万以上中高端车型,如比亚迪仰望、广汽埃安、蔚来、小鹏、理想、上汽智己、长安阿维塔、吉利极氪等。其中,比亚迪仰望成为上海车展最火展台,首款车U8预售价高达109.8万元,却在短短两天内斩获订单1.3万张,在销量和价格上双双超越欧美车企。

  ▲自主品牌在中国市场占有率占比逐年上升,今年上半年已过半(图源:指数资本)

  新能源商用车是下一个蓝海市场。商用车电动化,可降低采购成本和全生命周期使用成本,提升利润空间;智能化可大大降低事故率,提升长途驾驶安全性等,均有利于提高商用车作为运营工具的投入产出比。

  据NE数据,2023年上半年,货车电动化率达8%,其中新能源货车在轻型货车专用车市场渗透率最高,达20%;客车电动化率为9%。对标乘用车增长趋势,新能源商用车爆发点已经到来,将出现头部集中、渗透高、规模大、增长快的趋势,预计2~3年间,新能源替换率将迅猛增长,孕育一批超级独角兽。

  指数伙伴橙仕汽车、前晨汽车等,分别在新能源VAN和新能源轻卡赛道,立足商用车电动化这一核心技术变革,充分把控物流运输用户端需求,打造「质价比」高度领先的新能源商用车产品。

  ▲商用车新能源化趋势紧跟乘用车,渗透率已开始快速上升(图源:指数资本)

  新能源汽车每减重10%,续航里程可提升5%~6%。基于车身、底盘、三电系统的轻量化变革,是新能源汽车节能、降耗、增加续航里程的重要技术路径之一。

  电动化背景下,无论是主机厂、消费者、产业上游或国家政策,都在要求汽车变得更「轻」。对于主机厂,由于电池比发动机重量大,轻量化可降低BOM成本;对于消费者,电动车让续航里程更加可视化、精细化,车身轻有助于增加续航里程;从上游资源看,合金等新材料使用在中国有天然优势,国内铝、镁、锰等金属矿产资源丰富,占全球90%以上比例,纯度高;政策方面,汽车轻量化亦是双碳语境下的刚性需求。

  指数资本认为,轻量化赛道重资产、低周转、大宗材料占比较高,考验公司压缩成本费用端的能力,其中产能利用率、良率、费用控制或为释放规模效益的关键要素。

  ▲汽车电子EE架构:从模块化、分布式走向中央集中式架构(图源:指数资本)

  一方面,「大三电」升级,汽车电子电气架构从分布式ECU变成集中式中央域控,五大功能域概念诞生;另一方面,底层算力单元升级,从高通8155到英伟达Orin、Atlan、Thor,一颗车载芯片算力高达1000~2000tops乃至更高,从而带动更多ECU、MCU单元。未来,一块芯片将能带动智舱+智驾两个功能域,以此来实现舱驾双域融合一体。

  ① 2026年,超半数乘用车将搭载无人驾驶方案,方案性价比将是主机厂选择的关键要素;

  ② 低阶L2及以下级别无人驾驶无差别上车,伴随着方案成本下探,高阶L2++自动驾驶方案将逐渐从高端向中低端车型延伸;

  ③ L2和L2+两种方案将一直处在共存状态,随着有关技术、政策成熟,L2++将开始挤压L2级别无人驾驶份额;

  ④ 面向终端消费者,真正耐用、好用、便宜的功能才是各品牌各车型销量的关键,也是L2++高阶方案选择主机厂合作的方向之一。

  在商用车领域,面向中高速、开放道路的无人驾驶也已走向落地。指数伙伴九识智能,是国内领先的新一代智能整车新势力,核心团队基于在百度和京东期间积累的经验,打造了结合业内顶尖L4能力和极快商业落地的无人驾驶新路径,从核心算法到底盘整车软硬全栈价值链,从中低速2B/2G运“货”到中高速2C运“人”,从标杆客户深耕到全国各城全方位渗透,有望率先通过正向现金流来支撑智能整车的规模化落地。

  网联化包含两方面:一是车联网,通过升级车内通讯模块,如V2X前装、OTA升级、以太网、数字钥匙等,实现「车-路-人」联网,提升驾驶过程中的智能决策度、体验感;二是车路协同,通过路侧基础设施的网联化改造,包括交通指示灯、路侧信号单元、整车道路环境传感器的改造等来实现。

  车联网与车路协同双轮驱动,网联化与智能化相互融合、双向反哺,完善信息信号,从而以更低的成本、更高的效率实现智能驾驶,提升驾乘体验。

  已落地应用的网联化功能,大都精准指向终端用户的需求,提升便利性、安全性等,如道路救援、共享出行、远程控制汽车等;在商用车领域,更可应用于车队管理、车货人匹配、网联调度、路径规划、安全监管等,提升运营效率。指数伙伴中交兴路正是基于AI、物联网和大数据等前沿科技,构建了全国领先的商用车车联网平台,打造行业数字化、智慧化解决方案,为公路货运和物流生态降本增效。

  需求端,伴随汽车变革,传统车企积累数十年的品牌认知被解构,90后、00后消费者崛起,购车时不只关注「动力」,更关心性价比、舒适度、体验感等,决策因子趋于多元化、个性化。

  供给端,一边要面对下游需求持续升级,一边是补贴正式取消导致利润空间挤压,压力正快速传导给主机厂,竞争日趋白热化。

  主机厂的「阵痛期」正是上游供应链的「红利期」。降本增效、功能差异化,指向汽车五大功能域海量零部件的升级替换,为国内厂商创造了万亿替代与增量市场。

  上海车展上,国产Tier1、Tier2厂商展示了大量突破性技术成果。如在智能座舱领域,指数伙伴芯擎科技的7纳米车规级智能座舱芯片「龍鷹一号」在设计、工艺和性能等方面对标国际市场上最先进产品,打开了高端汽车处理器这一海外垄断市场的国产化大门,今年上车领克08,亮相车展;在智能驾驶领域,指数伙伴轻舟智航业界首发基于环视相机6V1R视觉方案的高速NOA版「轻舟乘风」高阶辅助驾驶解决方案,并在上海车展上开放体验,以极致性价比实现高速NOA+L2全功能。

  在技术攻关的同时,本土优质供应商凭借高性价比和快速响应能力,获得了更多配套机会。国产化替代正在加快步伐,补齐产业链缺口,创造汽车行业新生态。

  ▲动力系统成本占新能源车近30%,是主机厂提效降本的关键环节(图源:指数资本)

  小三电市场高度集中,由OEM和第三方共同参与。部分乘用车和几乎全部商用车公司均选择第三方采购;比亚迪作为全栈自研的主机厂代表,也开始引入第三方供应商。未来整车厂和第三方供应商长期共存,第三方头部供应商将持续占据份额主导权,尤其在中低端车型市场具备成本优势。

  ① 当前,小三电市场呈现多合一趋势,主机厂倾向统一采购。集成方案下,成本可降低700~800元,同时促进汽车轻量化,提升续航;

  ② 深度绑定主机厂成为共识。市场出货情况受下游爆款单车影响较大,随着爆款车型增加,前十大供应商格局有几率发生变化;

  ③ 轻资产运作、拿单能力强的企业更具竞争力。相比电机,电源产品产能更具弹性,产能不是限制,商业化能力更为关键。

  各品牌高压平台车型预计2023~2025年实现量产,优先搭载在中高端车型。通过规模化降本,未来高压平台会扩大应用场景范围,全系 800V 整车端成本有望实现与 400V 平价,加速高电压大功率持续向中低端车型渗透。支持高压快充将成为主流,800V 产品需求增加有望逐步提升车载电源商品市场规模。

  大功率发展趋势带动SiC功率器件的OBC方案成为长期趋势。800V架构下,OBC功率要从传统的3.3/6.6kW提升至11/22kW,SiC自身的优越性能将主导市场。

  扁线电机的市场爆发窗口期已至,大规模上车成为产业共识,预计2025年上车率超过90%。更高效率和更低相对成本成为主机厂核心诉求。指数伙伴易唯科由中国扁线电机领域最早的拓荒者曹红飞和全球华人汽车精英组织成员林联杰联合创办,公司开发的第三代扁线电机,在槽型及绕组拓扑上进行创新,并突破了相关核心工艺,实现功率密度较现有主流第二代扁线%,综合效率达到行业领先水平。今年4月,产品亮相上海车展,并宣告批量生产下线,是行业首个基于第三代扁线电机技术的首台套产品下线。

  ① 电机领域,第三方供应商与整车企业有望长期共存,集成化、扁线化或将强化第三方供应商竞争力;

  ② 扁线电机设备逐渐实现国产化,成本端优势逐渐凸显,高级程度+高节拍+高良率带来行业增量机会点。

  电驱动系统已形成「零组件—电驱动总成—整车厂」的上下游产业格局。产品深度集成,体积缩小,重量减轻,降本在即。

  中高端车型因价格较高,降本空间更大,有望率先搭载「六合一」乃至「七合一」「八合一」;低端车型对降本需求高,倾向于分体式采购,对「三合一」电驱动更青睐,也可保持某些特定的程度的定制化。综合看来,电驱在中高端车型市场主打产品性能,在中低端市场主打性价比,系统性能和成本控制是各类集成方案考虑的核心因素。

  本届上海车展,比亚迪仰望U8全系标配轮边电机+四驱系统,使分布式驱动和极致的矢量调节出现在大众视野中。目前赛道技术路线未成定局,以行星齿轮为核心的扭矩矢量分配系统同样值得关注。

  行星齿轮机械结构,在前后各一个电机的情况下,实现了四个轮子动力的自由分配,在不明显增加主机厂额外成本的基础上,直接获得额外功能,相较轮边电机方案大幅降本。在性能上做到100%调节,体积下降40%,通过更优化的动力分配,逐步降低能耗、提高续航能力。指数伙伴集歌汽车,通过掌握行业稀缺的行星齿轮核心材料、生产的基本工艺,实现用于电驱动系统的高精度行星齿轮批量化生产,突破了国外企业的垄断。并通过结构设计的创新,在传统行星齿轮减速器基础上,融合差速器功能,并实现左右轮的扭矩矢量任意控制和分配。

  从燃油车到电动汽车,「大三电」取代发动机系统,汽车热管理系统水平高低,对单车能量利用效率、 续航里程及三电系统工作状态均有较大影响,战略意义大幅提升。

  热管理系统升级后包括座舱热管理、电池系统热管理和电机电控冷却系统三部分。全新的阀类、换热器类和泵类产品出现,同时,热泵、chiller、电子水泵、电子膨胀阀、四通换向阀、电磁阀等部件使用数量大增。热管理单车价值量从燃油车的2000~3000元,提升至6000元(PTC系统)~10000元(热泵系统),价值量提升3倍左右。据测算,国内新能源汽车热管理市场规模将从2021年226亿元增长至2025年的744亿元,是一个千亿级大赛道。

  指数资本认为,该领域可着重关注上游零部件供应商的国产替代机会,及集成化和新EE架构下出现的新一代系统级玩家机会。

  节能减排+喷气增熵,推动热泵渗透率迅速增加。据测算,电车热泵渗透率2022年为26%,2025年将达65%。

  空压机为热泵核心部件,下游对空压机的需求水涨船高。新一代涡旋空压机是未来主流方向,但目前占汽车市场占有率不足5%,且多为外资垄断,供应商极度稀缺,厂家处于统一起跑线,尚未形成竞争格局,是值得着重关注的蓝海市场。

  前端模块类在基本保留燃油车热交换器品类和数量基础上,新增电池换热器(Chiller)和电池冷却板等,单车价格提高至近2000。这是最先被国内企业自主突破的细致划分领域,外资企业的优势正在消失,本土厂商如银轮、拓普逐步打开配套空间,目前传统玩家转型红利期已经到来。

  其中,冷却器(Chiller)融合了蒸发器和换热器的功能,是耦合电池液冷回路和座舱空调回路的核心部件,也是采用液冷方案下新能源汽车热管理系统的增量部件之一。行业内本土厂商正在打开供应空间。

  从燃油车的热力膨胀阀到新能源汽车的电子膨胀阀,新增了电子水阀和热泵系统四通换向阀、八通阀等,技术壁垒变高,用量增加,单车价值量从50元升至700元。目前,阀类集成化趋势明确,八通阀、阀岛等集成方案能够降低系统成本,大幅度的提高热管理效率。如特斯拉采用了八通阀方案,华为采用智能化、集成化热管理系统。国产厂商的基础产品已实现自主突破,以三花智控为代表,在膨胀阀、四通阀全球领先。

  从燃油车的机械水泵到新能源汽车的电子水泵,电机油冷方案新增电子油泵等,单车价值量从100元大幅度的提高到750元。特斯拉方案是基于热泵+PTC的热管理系统,热泵和PTC不是简单替代关系,可能会在车上共存。

  在能耗管理和热管理方面,主机厂过去强依赖关键Tier1,缺乏积累,内部EE部门也缺少动力和足够强的供应链能力以实现极致产品力。主机厂重视软件持续迭代能力,传统主机厂/T1/T2不能够满足新的需求,导致供应商格局重塑,催生新型Tier 1机遇。

  指数资本判断,热管理系统的终局将走向高度集成化+智能化方向,以智能热管理域控平台为核心的跨域融合智能化体系将会出现。其中软件层出现中间件及底层驱动软件,实现AI+跨域融合;热管理区域控制器将取代热泵等其他控制器。

  线控制动是底盘域增速最快部件。短期内 TWO-BOX 方案(两套 ECU 和 ESC)占据主流,长期看 ONE-BOX(一套 ECU 和 ESC) 将是确定性趋势。TWO-BOX 方案为车辆系统提供了双冗余安全备份,在电动化早期得以快速推广,如特斯拉全系、吉利领克、蔚来、小鹏等众多主机厂均采用 TWO-BOX 方案;ONE-BOX 方案将 ECU 和 ESP 充分集成,既节约空间,又减少相关成本,且能实现踏板与制动助力系统的完全解耦,是汽车智能化时代背景下的确定趋势。目前,比亚迪、奇瑞、吉利等主机厂相继开始搭载 ONE-BOX 线控制动。

  指数资本认为,ONE-BOX方案需要供应商在 ABS/ESC 集成、控制算法开发、电机控制参数标的等多方面有所积淀,且在面向无人驾驶领域时仍需外挂 ESP/RBU 作为安全备份,均需满足 ASIL-D 安全功能等级,以伯特利、拿森科技等自主品牌国产替代厂商值得重点关注。

  2022年初,政策解除了对线控转向的限制并逐步加大支持力度。政策推动叠加L3+自动驾驶在全世界内的逐步渗透,线的突破。

  线控转向作为电动转向的下一代产品,是未来中国汽车产业在线控底盘领域弯道超车和国产化的爆发点,基于集成式轴向电驱单元的RD-EPS和线控转向系统将是未来趋势所在。

  指数资本认为,目前国外在SBW研发进展相对快,采埃孚、博世、耐世特、舍弗勒等均具备多年的技术储备;但在本土企业大举研发投入的背景下,具备EPS领头羊和技术沉淀的厂商有望在SBW技术上实现弯道超车。

  总体来说,线控悬架是增值型服务需求,必要性差,导致渗透不高,但优点是单车价值量较高。指数资本建议着重关注减震器的国产替代及研发进度。

  减震器是有别于传统悬架的最核心部件,目前全球只有大陆、威巴克、AMK 几家能够独立完成全部核心零部件的研发和生产,暂时没办法实现国产化替代。国内Tier1中鼎股份、保隆科技、孔辉汽车、天润工业和拓普集团,在空气供给单元和弹簧都已实现自制,但减震器主要由采埃孚萨克斯、天纳克等外资供应商垄断,国内Tier1企业仍以后装市场为主。

  域控制器在软硬件之间实现分离,成为汽车从分布式架构过渡到集成式电子电气架构的重要桥梁。国内许多自主汽车品牌都已建立自己的中心化电子电气架构,这表明对域控制器的需求正在逐渐增加。目前,这些架构主要以功能域集中式为主,即将相似功能集成到一个控制平台中,以实现基础控制器的标准化。

  指数资本认为,未来跨域融合架构将成为主流,通过中央控制器来实现汽车软硬件的完全解耦。

  目前汽车轻量化的技术壁垒在于材料和部件:一体化压铸车身结构件具备大尺寸、薄壁、结构较为复杂等特点,对强度、延伸率等要求比较高,需用免热处理材料、高真空压铸工艺等,技术壁垒较高,一体化又使资产壁垒显著提升。

  车身构成30%的整车重量和15%~20%的成本。车身轻量化ASP增量在1万元+,高于底盘和三电系统。其中,材料通常由材料厂商或科研院所与Tier1(或主机厂)共同研发,前期美国铝业已实现批量供应,本土企业立中集团已有产品量产。

  指数资本认为:从细分赛道看,底盘轻量化性价比优势突出,且技术难度较低,为当前主流赛道;三电系统为轻量化纯增量赛道,电池盒轻量化为重点方案,建议关注。

  汽车智能工厂降本增效,自动化设备迎来稳健发展,其对环境的适应性更强、替代效应更明显、智能化装配程度更高。

  指数资本建议着重关注具备主机厂长期合作赋能的电动车自动化装配测试设备,及新能源汽车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的生产解决方案。

  目前,压机环节供不应求,力劲在交付、订单及在研项目层面较为领先,布勒与海天均有6000吨压机交付。部件环节目前以本土企业为主,虽有特斯拉等主机厂自制,但长久来看,产业链成熟后仍将由Tier1主导。

  指数资本建议着重关注一体化冲压机床,配备在自动化产线中,能进一步缩短整车生产周期。目前,小米汽车正在积极布局该领域。

  汽车一体化压铸降本是大趋势,从产业应用层面看,超大型压铸是未来企业建立护城河的关键迭代方向,而压铸模具则是重中之重,当前国内外对超大模具设计均无足够经验可循,未来模具与铸件市场将大有可为。

  指数资本判断,短期内需要绑定核心主机厂才能背靠大树好乘凉,且压铸模具每年都需更换,增量市场空间巨大。现阶段,可着重关注特斯拉在国内的压铸模具的供应商,广东型腔已获得较多Tier1(或主机厂)订单,文灿雄邦具备自制能力。长期看,需要通过技术创新提高模具本身的壁垒,进而降维其他主机厂。

  据估算,2025年,车身域传统传感器的市场空间将达千亿。2023年,压力传感器、温度传感器、惯性传感器、速度传感器、气体传感器等几种主要传感器的市场规模均分别达数十亿。

  值得一提的是,欧美半导体巨头如霍尼韦尔、德州仪器、德国堡盟、西门子、ABB、意法半导体等,多从最开始的传感器出发,一步步兼并上下游,打造出全产业链的大公司。指数资本认为,在传感器赛道,企业制胜的重要的条件包括技术能力、产品布局策略、下游车厂绑定能力等。

  汽车压力传感器赛道竞争非常激烈,行业内部资源导向性严重。初创企业进入壁垒较高,从研发到量产再到车规级认证,全流程周期很长,大部分公司无法通过认证。

  因此,绑定上市公司或大厂较为重要,在汽车领域,进到前装才能实现厂商深度绑定,后装的竞争力很有限。国内玩家目前多为Fabless模式,在该领域能做IDM的能力较为稀缺。

  技术方面,物理传感器方案壁垒较低,新能源车对磁传感需求更大,壁垒也更高。

  汽车温度传感器大多数都用在空调及动力系统的温度监测和控制,大多属于功能件,产品验证周期较长,进入壁垒较高。市场由几大海外企业垄断,2020年CR5超过65.3%,预计近几年行业竞争加剧,尤其在国内市场。

  目前,温度传感器领域已出现一批正在成长的国内厂商,包括BMS电池温度管理系统、电机温度管理系统、充电枪/桩的温度控制等,且产品应用愈加广泛,可扩展到智能穿戴设备、储能温控等,未来市场发展的潜力广阔。

  指数伙伴汇北川即是该领域的佼佼者。汽车电池&电机热管理系统温度传感器是汽车的「第一道安全防火墙」,属于最高安全等级ASIL-D产品,工艺门槛极高。

  ECU和传感器之间的关系类似于大脑和感觉器官。传感器采集信息,ECU利用传感器数据管理电机、电池及各类系统,以优化性能、节约能源,确保汽车高效运行。电动化和智能化趋势为ECU技术创新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指数资本认为,随着国产汽车品牌崛起,车型快速更新换代已成为市场主旋律,响应速度快、产品力强的国产制造商慢慢的受到国产主机厂青睐。以指数伙伴武迪电子为首的国产ECU厂商,在热管理领域率先实现突破,已在电子机油泵、水泵、风扇控制等细致划分领域中逐渐占领国产汽车品牌的供应链份额高地。在被动安全领域,指数伙伴维思科围绕安全气囊ACU控制器沉淀多年,形成了比肩国际巨头的技术体系,近年来商业化进程飞速展开,已确定进入国内大多数主机厂供应商体系,并在产品上拓展到了电池包安全和新一代安全带等被动安全产品矩阵。

  在汽车智能化大趋势下,智能座舱来到多域集成、多模交互的3.0时代,成为主机厂销量的新流量入口以及差异化竞争的核心点。千亿大赛道围绕芯片、使用者真实的体验、平台化三个关键点展开竞争和分流。

  指数伙伴盟博科技,依托位置领域的深厚沉淀为基础,已取得智能座舱“全球首发”的先发优势,并实现持续健康优异的财务数据,团队以追求极致的使用者真实的体验为使命。

  智能座舱域控制器一定要选择集成了中央处理器(CPU)、图像处理单元(GPU)、AI处理单元、深度学习加速单元(NPU)等多个模块的系统级SoC芯片,传统的车载芯片显然已不足以满足新新一代智能座舱系统的要求。未来,汽车会慢慢的像智能手机,支撑高算力的软、硬件和零部件需求将爆发式增长。其中,主控高算力处理器会成为智能汽车上的标配,并将成为汽车上单体价值最大的细分赛道。

  指数伙伴芯擎科技,于2021年12月10日推出首款国产车规级7nm智能座舱芯片「龍鷹一号」,具备高性能算力集群,拥有8核CPU、14核GPU,以及8 TOPS AI算力的独立NPU,最多可支持7屏高清画面输出和12路视频信号接入,在行业内率先配备双HiFi 5 DSP处理器。2023年3月30日,芯擎科技正式公开宣布中国首款7纳米车规级SoC芯片「龍鷹一号」的量产和供货,同时,搭载「龍鷹一号」的多款国产车型将于今年中期开始陆续面市。

  HUD是座舱域的关键,作为智能座舱中最直接链接消费者的交互终端,承担「第三空间」塑造的主要职责。理想、蔚来等品牌已将HUD作为标配。

  目前,HUD成本下探,主机厂布局意愿强劲,赛道关键布局期已至:预计2025年左右,W-HUD的成本将下降到和车载大屏一样(约1400元),AR-HUD成本将下降到3000元以下,产业综合渗透率将迎来大爆发。

  指数资本判断,行业内缺乏实现高质量交互的供给者,技术端存在短板,亟需综合光学和工程学能力的玩家出现;需要同时解决真实世界的捕捉、虚拟世界的构建、空间融合、时间融合。

  自主品牌走向中高端,拉动车载冰箱前装市场爆发性增长。除车规场景外,车载冰箱是电动工具、露营、渔猎多个市场的必备神器。长久来看,多样化的增量场景需求将持续拉动商业化增长。

  指数资本判断,目前车载冰箱行业内,半导体式和压缩机方案长期共存,赛道头部聚集效应显著,且3C电子玩家转换到车载冰箱难度极大,赛道壁垒非常高。可着重关注长期深耕产业,在目前中高端车型实现前装量产,同时在C端市场具备海内外完善渠道能力的玩家。

  随着底层芯片算力的大幅度的提高,域控一体化、智舱智驾双域融合是新能源智能化汽车的必然发展趋势。

  ▲乘用车ADAS月度装配率变化,高阶无人驾驶渐成主流(图源:指数资本)

  芯片走向多元化,竞争愈发激烈。指数资本认为,未来域控玩家要底层的芯片设计能力和适配能力,同时有自己的硬件设计能力、软件算法能力,实现端到端的「承包」能力。

  指数伙伴英博超算,由中兴通讯孵化,依托中兴通讯软硬件技术夯实厚积期,借助其资源杠杆迈入薄发期,现已在多家著名主机厂实现定点量产。

  以城市NOA(Navigate-on-Autopilot)为核心的高阶辅助无人驾驶系统,正成为主机厂标准的车载配置,NOA成为主机厂今年的核心主题之一。复杂城市场景下,高阶智能驾驶正在从技术验证的上半场,正式拐入商业化量产的下半场。

  L2.5++智能驾驶供应链模式重构 & 软件定义硬件的双重特性共振,将催生新一代高阶智能驾驶通用系统,实现智能汽车软硬一体化;但产业链各玩家技术储备不足、研发量产成本高,亟需「能用、好用、爱用」的城市NOA解决方案,极致成本和极致体验应是玩家关注的核心要素,一切功能应以最终用户需求为导向。

  指数伙伴轻舟智航,是世界前沿的无人驾驶公司,创新打造了「双擎」战略:以公开道路L4级别无人驾驶能力为「动力引擎」,提升技术能力的深度;以高级辅助驾驶前装量产规模化落地为「创新引擎」,拓宽场景应用的宽度。轻舟基于数据、成于感知、用最强PNC引领城市NOA新高度,打造适应城市复杂交通环境的自动驾驶解决方案。

  ▲今年车展,轻舟智航首发基于环视相机的6V1R视觉方案高速NOA版「轻舟乘风」(图源:轻舟智航)

  感知系统是汽车智能化发展至关重要的一环,理想的自动驾驶系统要全天候、全覆盖、全目标、全工况的感知。随着传感器精度一直上升,成本持续下降,指数资本判断,多种传感器融合将是未来主流趋势。

  配备深度及精度更加优越的图像级激光雷达,是实现L3+无人驾驶的关键。主雷达激光雷达中,1550nm是核心方向。相较传统905nm激光雷达,1550nm的有效量程更远、精度更高、吸水率更强,在恶劣天气的感知能力层面成为巨大优势,适合作为主雷达。

  光纤激光器占据激光雷达成本近30%,成为决定感知能力和产业链降本的关键。通过将FMCW光学与1550nm激光雷达高度结合,可大幅度的降低光学模组成本,以此来降低整体BOM,1550nm上车成本可低至原成本1/3。

  指数伙伴拜安光电,打造了行业领先的LiDAR光纤激光器产品,是国内唯二可生产1550nm激光雷达的光纤激光器,性能优势显著,致力于成为无人驾驶感知层的新基建。

  4D毫米波雷达技术突破了传统车载雷达的局限性,能以很高的解析度同时探测目标的距离、速度、水准方位和俯仰方位,成像精度虽不如激光雷达,但穿透性更佳,优先适合作为辅助雷达或角雷达。

  目前4D还没有大规模上车,赛道后进玩家依然存在增长空间;目前市场上玩家已披露的点云方案,仍有很大提升空间,核心技术有待突破;4D毫米波与摄像头之间的技术耦合性及协作是所有感知套件中最好的,更适合部分以纯视觉方案为核心的主机厂。

  指数资本认为,4D毫米波雷达作为除视觉摄像头外的低成本传感单元值得长期关注,着重关注能够不依赖芯片算力而实现大幅降本的玩家,保障点云的同时能突破成本关,才能实现下游场景的快速导入。

  从单一定位导航方案(L2)发展到卫导组合定位导航方案(L3+),组合模块具备性能和技术融合优势,实现最优定位方案,成为必备中心单元。GNSS+IMU组合导航方案,能解决GNSS高精度低频低稳定性,和IMU高频高稳定低精度的问题。

  指数资本判断,高精度组合定位算法是核心难点,包括RTK 算法、IMU算法和融合算法,算法能力需要长期积累,产业格局初步建立,车规级商业化周期较长,定点合同很重要,后进入者机会不大。

  区别于智能驾驶,更高阶的无人驾驶在开放路段或高速路段的实现还需要一些时间,但在中低速封闭场景已走向大规模商业化落地。可着重关注的无人驾驶应用包括:矿区、港口、机场、物流等单一封闭场景的履约、配送、接驳等To B场景,无人零售等To C场景。

  指数伙伴新石器(物流配送与新零售场景)、中科慧拓(智慧矿山场景)均已逐步落地并实现大规模商业化,以「解决方案+运营服务」的发展路径,逐步推动赛道走向爆发点,同时积极做出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拓展海外业务,走向全球化高速发展。

  中国汽车正在加速全球化。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多个方面数据显示,今年1月~8月,中国乘用车出口达到245.5万辆,同比增长69.8%。有专家预计,今年我国汽车出口量将超400万辆,有望超过日本,成为全世界最大的汽车出口国。

  以全球第一的动力电池技术为基础,背靠世界工厂的制造经验,中国车企及供应链企业争先加速出海,打造新的增长引擎,汽车出口中新能源销量占比逐年增加。其中,奇瑞集团作为中国最早出海的全球化车企之一,2022年全年出口首次突破45万辆,占集团去年汽车总销量近1/3,刷新中国品牌乘用车出海纪录,在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中国名片」,今年1~8月出口量更同比增长1.2倍。除了奇瑞、吉利、长城、长安、比亚迪、蔚来等乘用车车企之外,中国新能源商用车也纷纷展开全球化攻势,在海外商用车还处在燃油车时代的今天,获得了极佳的出海机会和高利润空间。

  从模仿到被模仿,从Made in China到Made by China,中国厂商推动了一波又一波技术出海大潮,向世界每一个角落的用户展示了强大实力。新能源汽车的万亿赛道上,一批世界级中国品牌正呼之欲出。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询盘: